中國時報【邱祖胤╱台北報導】
貝多芬鋼琴奏鳴曲被視為音樂史上的新約聖經,由鋼琴家葉綠娜老師策畫的「絕對青春.痴狂貝多芬」音樂會,號召10位台灣青年鋼琴家,將於明年3月連續舉辦7場音樂會,彈完貝多芬所有鋼琴奏鳴曲共35首;其中還包括3首貝多芬11歲時的作品,是第一次在台灣演出。
這10位鋼琴家年紀從13歲到27歲,其有5位在國內就讀,5位在國外深造,包括挪威葛利格大賽首獎得主林奕汎、美國索拉丁國際大賽第一名黃時為、就讀瑞士琉森大學音樂系且師事鋼琴大師列夫席茲的胡榮,以及目前就讀於師大附中音樂班的黃郁庭與黃子嘉等人。
葉綠娜策畫 演出7場
葉綠娜表示,現在很多學生追求炫技效果,對俄國及現代作曲家的作品趨之若鶩,反而對貝多芬代表的價值愈來愈不重視。其實只要彈貝多芬,就可以知道你有多少內涵,這也是為什麼許多音樂院的考試,一定會指定彈貝多芬奏鳴曲。
13-27歲學生 擔綱
葉綠娜表示,「貝多芬尋求內在的聲音,他的奏鳴曲隨時在創新,沒有一首相同,而且充滿各種不同的表情,彈好貝多芬是對鋼琴家最好的訓練。」
貝多芬生於1770年,25歲起開始寫作鋼琴奏鳴曲,自此欲罷不能,一直到56歲過世前,總共寫了32首。初期11首作品呈現工整典雅的趣味,明顯受到海頓、莫札特的影響,但已開始展現貝多芬的個性;尤其第8首《悲愴》,以石破天驚的悲壯和弦開場,展開演說般的吟唱,為奏鳴曲展開前所未有的格局。
貝多芬在中期作品進行許多聲音實驗,第12首《送葬》充滿對英雄的歌頌,莊嚴肅穆;第13首《月光》破天荒以慢板樂開頭,悲傷幽微的3連音像是湖面上盪漾的月光印象;之後的《田園》、《暴風雨》都受到樂壇推崇,而《華德斯坦》、《熱情》的超技與狂暴,更將他推上顛峰。
不過貝多芬卻曾宣稱,這些奏鳴曲太過俗氣,而在他幾乎全聾的同時,他憑著想像力創作生平最後5首奏鳴曲,聲響及曲式充滿實驗性,音樂史家譽為最高藝術境界的作品。
全套作品 首度演出
有趣的是,過去古典樂界對貝多芬奏鳴曲的認識,僅止於已發行出版的32首,卻對他11歲時所創作的3首作品視而不見。這次音樂會將由尚在就讀國中的黃郁庭與黃子嘉分別演奏這3首具有莫札特風格的作品。
「絕對青春.痴狂貝多芬」系列音樂會,明年3月7日起將在新北市蘆洲功學社音樂廳,一連舉辦7場。
留言列表